对孩子的惩罚,不过是家长偷懒的手段!

发布时间:2022-03-1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经常有家长留言,说即使看了各种育儿文章,仍然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总是在惩罚孩子之后才开始后悔,这让他们很沮丧。

 

当问起他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很多家长这么说:

 

“如果不惩罚,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错了,以后不再做。我惩罚他,是因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有时候,我实在太生气了,除了惩罚没有别的方法。”

 

难道惩罚就是唯一的方法吗?

 

 

一、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

 

在我们教育孩子、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控制自己,不要回到老路上去。

 

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批评、惩罚已植入我们的语言当中,要放弃这些东西并不容易。

 

闺蜜有一个4岁的女儿,叫涵涵,是个有点难缠的小女孩。

 

上周末,闺蜜带涵涵去超市,不知道那天怎么回事,涵涵精力特别旺盛,在过道上跑来跑去,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看一看。

 

直到她差点撞倒一位老奶奶,彻底把闺蜜给惹火了。

 

也不顾是在超市,闺蜜直接把涵涵拉到一边,开始训斥她:

 

“妈妈买东西的时候,你不帮妈妈扶着推车,在过道上跑来跑去,刚才还差点撞倒老奶奶,看来你是该受罚了。今晚别想吃一口冰激凌!”

 

话音刚落,涵涵“哇”地一声哭了。

 

“别想吃一口冰激凌”,这对涵涵来说是一个“天打雷劈”的惩罚。

 

接下来,不论闺蜜和她说什么话,她都听不进去。

 

最后闺蜜只能抱起哭得“撕心裂肺”的涵涵快速结账回了家。

 

其实,闺蜜说,在吼完涵涵之后就后悔了。只是在那一刻,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当天晚上,为了对今天的行为进行补救,闺蜜先向涵涵道了歉,不该在超市对她大声训斥,同时也让涵涵反省了自己在超市的错误行为。

 

孩子在犯错后,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惩罚孩子,这让他们错失了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

 

 

二、惩罚不是发泄而是对孩子成长起促进作用

 

记得隔壁邻居讲过一件事:

 

当邻居女儿小妞还只有五岁的时候,正是有点调皮的年纪,经常做出一些让她有些“发狂”的举动。

 

有一次回家,邻居看见小妞用彩笔在墙上乱画。气得她立刻没收了小妞的画笔,不让她再靠近被画花了的墙壁。

 

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小妞又用她的口红在厕所的瓷砖上乱画。

 

而这一次,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没有像昨天一样生气,而是平静地问小妞:

 

“你这么做,是不是因为妈妈昨天对你发了脾气,还拿走你的画笔?”

 

小妞点点头。

 

她继续说:“小妞,墙上被你画得乱七八糟,妈妈需要花很长很长时间去清理,才能弄干净,你这样做,让我很伤心也很生气。”

 

没想到,小妞听了她的话,转身去拿了抹布,开始擦瓷砖上的口红。

 

她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在擦瓷砖。

 

后来,邻居把画笔还给了她,又给了她一些画纸,让她想什么时候画,就什么时候画。

 

从此以后,小妞再也不会在除了画纸之外的地方乱画了。

 

 

三、不把孩子当作麻烦的制造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

 

惩罚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

 

有些家长会问了: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来代替惩罚呢?下面给大家支几招:

 

01

转移注意力

 

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就拿朵朵在超市这件事来说,当孩子在超市里不听妈妈的话,在过道上各种跑的时候,作为大人,这时候可以请孩子帮忙。

 

比如对孩子说:妈妈要采购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需要你的帮助,你可以帮妈妈从水果的货架上拿三个柠檬吗?

当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完成帮助后,可以给予孩子表扬:真棒,因为你的帮助,妈妈轻松了许多!

 

02

明确表明立场

 

向孩子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比如明确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小朋友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的。你要做打扰别人的小朋友吗?

 

03

提供选择

 

提供给孩子合理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捣蛋会说:“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其实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告诉他,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由你来决定。

04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当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发的后果。

比如面对孩子在超市不听话,家长可以在下一次要去超市的时候,不带孩子去。

 

如果孩子表示为什么不能一起去,就可以告诉他,因为你之前在超市表现得不够好,我不能再带你去了。

 

通过以上这些代替惩罚的技巧,可以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反省,效果比直接惩罚来得要好得多。

 

无论是正面的鼓励,还是惩罚,都源自父母对孩子的爱,不管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严而有度、严中有爱。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也懂得父母对他的关爱。

 

关于惩罚孩子,各位家长有什么感受和经历呢?

 

-END-

 

大埔县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

 

伴你快乐成长!!!

 

联系方式:*********** 0753-5538339

 

地址:大埔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一楼

成长,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

窗体底端

 

图文来源于孩子的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从该网站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启明辰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