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父母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天才教育和愚昧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天才教育,就是关注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缺点。愚昧教育,就是关注孩子的缺点,淡化孩子的优点。
您自己想下,你是天才教育还是愚昧教育了。因为你关注孩子哪一个点,孩子自己也会重视哪一个点。
例如,你越是关注孩子的爱与力量,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与力量。你要是天天焦虑,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就会紧张焦虑,学习也会紧绷也难以学好。
所以,要想孩子勇敢自信,就要让孩子接触的小朋友也是勇敢自信的孩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
一定要给孩子筛选童年伙伴,一个天天爱抠鼻涕的孩子和你孩子交朋友,你的孩子也会被影响爱抠鼻涕。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和你孩子一样。
我们继续往深处讨论:
我们在教孩子心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孩子互动。经常问孩子:“孩子1+1等于几,孩子不知道怎么算,直接说等于2,父母说太棒了。但是当孩子说等于3的时候,父母经常就会说:“孩子,你再算一遍,再好好想想。”
孩子这时候必定是慌乱了,会紧张起来,手心冒汗,心里就会想:“我不会这道题呀!怎么办,要是我说错了,父母会不会惩罚我?”
所以,当孩子算数算错了,不能这样让孩子继续想,因为这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算数的感受。
正确做法是这样的:当孩子算错数的时候,你就站在旁边说,孩子你太棒了,挺好的。所以,孩子一直就会一直很感兴趣问你。
爸爸、妈妈,继续帮我出个数吧!
这就保护了孩子对学习心算的兴趣,他就对数字就有良好的感觉。
长大后,孩子必定知道1+1等于2,在这个阶段,我们培养的就是孩子对数字良好的感受。
从小不是要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从小不是要让孩子学到什么,而是要让孩子对事物的都有良好的感受。
所以,这样培养孩子对数字的兴趣,现在孩子一上车就会积极和我互动说:爸爸,给我出一道数字题。
我就说好的,我就开始继续出题,陈武民老师就问孩子:“今天我们开车经过几个红绿灯路口,今天中午有几个人一起吃饭,有几个男的、几个女的一起吃饭。”
孩子就会说:“我没有去数过哈!”我就继续微笑对孩子说:“好的。”
那一刻,孩子就会专注去接触接下来的事情,开车过几个红绿灯路口,吃饭餐桌上有几个人,孩子就会专注去数,他遇到什么事情,他就会去数数字。
最后面,一问孩子,孩子就一点一点和你说了具体数字。他就会去想,一直在思考。
这就能够间接开发孩子的大脑,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
很可悲的是,现实中的很多家长,都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去想,去思考。孩子大脑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孩子怎么会成长?
所以,我们不是天天让孩子思考思考,而是在简单的家庭生活中,无意识地陪伴孩子思考能力。
父母关注什么,孩子就会重视什么?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观念的培养,作为父母就必须引起重视。让我们一起学习,用爱与力量,助推孩子实现梦想。
就像每次考试回家,即使考了99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也是为什么不是100 呢,那1分错在哪里了?而不是说你居然这么厉害,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点。
是啊,在父母心中,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仿佛是理所应当,不好的地方才是应该关注的,这样孩子就可以更优秀。真的是这样吗?
01
努力就会成功,是善意的谎言
其实父母想通过弥补不足来让孩子变更好的思路来自一个心理学理论:木桶理论,也被称为短板理论。
说的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想要桶装更多的水,只有拉长最短的那条木板才可以。
就像父母所认为的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不重要,努力提高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才能让他发展的更好。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在一次采访中说:努力就会成功,是善意的谎言。
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人不努力,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去努力才会成功。
他的漫画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2011年获“金漫奖”终身成就奖。他说自己之所以画画这么好,是因为4岁就决定画画,父亲知道后送给他一个小黑板,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而且只坚持做这一领域去坚持和深耕。
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努力,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只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时间长了,不足没补上去,人却变得自卑了。要想孩子变得优秀,就要找对方向,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
管理大师在研究了很多成功人士之后说:大多数人穷其一生在弥补劣势,却不知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付出的精力,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付出的努力,唯有依靠优势,才能实现卓越。
教育,不是避短,更是扬长,父母是时候转变思路,试试从孩子优势的角度出发去发现和培养孩子。
02
什么影响了父母看到孩子的优势
在一次课堂活动中,我让学生写出至少3个优缺点,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学生从缺点开始写,很快写完,好像3个还远远不够。但是写优点的时候就很困难,写一个就要挠头半天。
其实不止学生,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你问他你家孩子有问题问题,她绝对张口就来,如数家珍。你再问她你家孩子有什么优点吗,个数要和缺点一样多,她绝对傻眼。
为什么父母总是被孩子的劣势吸引,不能好好看看孩子的优点呢?心理学家莉·沃特斯在《优势教养》一书中提到了4种消极的错误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
(1)选择性关注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研究对象观看一个短视频,这个短视频中有6个人,3个穿白色短袖,3个穿黑色短袖衫,研究对象的任务就是记住穿白色短袖组一共传了多少个球。
实验进行中途,一个穿大猩猩玩偶的人进入了画面,面对镜头拍打胸脯,然后走出了画面。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半的人根本没有看到大猩猩!
是不是很吃惊?一个那么与众不同的毛茸茸的玩偶,居然没有看到。
这是因为人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包裹着,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关注,只会选择一部分进行注意,这对人的生活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有问题。人们可能会错过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同样重要。
父母下班回家的时候,可能看到家里乱扔的玩具,大声的吵闹,却忽略了孩子在游戏中的快乐和兴奋,更不会进一步发现在这之中孩子的兴趣和优势。
只有父母先认识到自己是有偏见的,才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负面偏见
与正面信息比,人们对负面信息有更大的敏感性,负面的信息更能激起人的关注,引发人的情感。
对父母来说,孩子的优势远没有问题能激起他们的注意。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表现的好的地方反而是受关注最少的,如果孩子的不足和失误,反而是父母最关心和在意的。
负面偏见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用这种态度来关注孩子,只看到了孩子的差的一面,却忽略他好的那面,得到的结果一点都不客观,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更是偏颇的。
(3)投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了投射这一概念,说的是人为了减轻自己的内心的不安或自我怀疑时,下意识把自己的弱点或不能接受的特质转嫁到他人身上。
当父母看到孩子表现出某一品质就会很生气,甚至火冒三丈,父母觉得是为了帮助孩子,但更层次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投射出的不被自己接纳的特质,看起来上是对孩子发火,实际上是不接纳自己的局面。
朋友安娜特别不满儿子的一点是玩具被人抢走了一点都不着急,拿起手边的其他玩具若无其事继续玩起来。她觉得儿子太软弱了,总是警告儿子下次再有人抢玩具一定有抢回来,可是好像一点用都没有。
儿子没反应,她倒是很沮丧。后来有一次聊起她小时候被抢玩具,她说自己胆小一句话都不敢说,内心却充满了委屈。这种感受就投射到了儿子的身上,但其实儿子并没有多大的情绪,是安娜自己的问题而已。
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只是在替父母背锅而已,越智慧的父母,越知道那些是自己的问题,那些是孩子的。
(4)二元对立思维
莉·沃特斯认为父母在发掘孩子优势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思维:孩子要么有优势,要么没有。
孩子有的优势很明显,有的则没有太明显的特征,只是尚待发现和培养。
还有一种是孩子优势的表现方式可能是父母始料未及的,学会观察和培养对父母来说就变得很重要了。
03
怎样发现孩子的优势呢
说完了发掘优势路上的拦路虎,接下来我们来看怎么知道哪些是孩子的优势,怎么挖掘呢?作者提出了3个问题,回答好这3个问题就可以明确孩子的优势在哪里。
(1)我是否看到了孩子擅长做的事?
你家孩子是否在某方面表现出超出同龄孩子的学习、表现水平,如果有那你就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孩子的优势表现。
比如你家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好,当其他孩子还在说短句的时候,她已经能用长句表达自己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又或者他明显运动能力要很多,跑步、跳绳等水平明显比别的孩子好。
(2)我是否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激情?
当孩子处在优势状态下的时候,你会发现她充满能量,激情满满,乐在其中,一点都不会觉得累。
如果她绘画很有天分,当她画画的时候,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又自在,甚至画了一下午的画,她还是意犹未尽,这就是激情的表现。
(3)我是否看到了孩子经常做的事?
这里也有3个小问题帮助父母回答,孩子在业余时间愿意做什么,他多久会参与这种活动,他是如何看待这项活动的。
一般来说,孩子经常做的事是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通过关注孩子的平常的表现,父母也可以找到答案。
对于真正的优势来说,这3个回答应该形成一个完美的反馈回路,孩子擅长会让他感受激情,激情又会让他在平时更喜欢做,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各位爸妈一定要记住这张图,这可以可以避免父母逼迫孩子进入一个看似优势的领域,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很优秀,但对这项活动完全没有激情,那可能并不一定是孩子的真正优势。只有3者都具备,才可以判断孩子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04
早早确定优势,然后开始行动
拉斯洛·波尔加是一位匈牙利心理学家,他为人所知是因为他家有3个女儿,姐妹3人都被他培养成了世界象棋冠军。
在大女儿3岁的时候十分活泼好动,但神奇的是,她有次翻出了家里的国家象棋,居然安静地坐下来观察和研究,完全沉浸在造型各异的棋子形象和棋盘的布局中。虽然只是把棋子当成玩具,但是波尔加夫妇坚信她对国际象棋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大女儿喜欢象棋是自己的选择,二女儿和三女儿的象棋入门之路可以说是老父亲的计谋了。每次大女儿下棋的时候,他就把门关上,不让两个小女儿看。
两个小女儿怎么能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呢,发现大姐在下棋之后,他们觉得肯定很有趣,也主动要求加入,随后在大姐的带领下,三姐妹都在象棋的世界探索和提高。
这三姐妹个个是神童,都在幼年时就表现出超凡的国际象棋天赋,都获得过象棋冠军,尤其小女儿连续26年连续排名女子世界第一,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3个女儿都未接受一天的学习教育,为何却能有如此惊人的成绩?
他们的父亲拉斯洛认为: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顶尖人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他训练,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真正热爱那门学科的话,真的可以达到那目标。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10岁就得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沉迷编程无法自拔。股神巴菲特11岁就买入人生第一只股票。乔布斯12岁就开始制作频率计算器。
那些难以企及的大牛们,似乎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全力投入,开拓创新,变成了自己所在领域的顶尖人物。
希望你也能尽早发现孩子的优势,陪他练习、提高和坚持,把最拿手的领域做到极致,他也可以变成顶尖人才。
05
你的孩子不用做
完美的人,而是有所专长的人
任正非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完美的人是否没用的人,他说只要做好自己的长板就可以了,找个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就是一个高桶了。
这就是涉及到和前面的木桶理论相反的一个理论“斜木桶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木桶倾斜的方向的木板越长,则木桶内装的水越多。
所以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与其费力弥补劣势,不如抓住优势,奋力钻研,成为自己的闪光点与特色。
就像周国平在文章《用好自己的性格》里所写的:一个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好的办法是扬长避短,把长处发扬到极致,短处就不足为虑了。
各位父母一定要谨记,你的孩子可以不完美,但不能没有专长。当他在某一领域成为优秀或顶尖的人才之后,你会发现那些缺点不再是眼中刺,只是可爱的点缀而已。
结语:
最近几年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做更好的自己。如果只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孩子去改变,那只是做更好的别人,不是自己。
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又喜欢的事情,才是做自己的开始,也是孩子变优秀的起点。
-END-
大埔县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
伴你快乐成长!!!
联系方式:*********** 0753-5538339
地址:大埔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一楼
成长,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
窗体底端
图文来源于四会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从该网站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