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尊严。更何况是对孩子,最可怕的不是棍棒相加、拳打脚踢,而是父母让孩子失去面子、失去尊严。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最应该精心呵护、绝不可糟蹋的东西。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体验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孩子。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境地,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那么斥骂与棍棒将随之而下。
对不少父母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能立即学成,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它应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工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因此,父母一定要养成尊重孩子的习惯,因为一个孩子有没有得到尊重,有没有尊严,不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完全在于他们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怎样的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被教育者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对于孩子来说,教育者可以是学校里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伙伴,从抽象意义来考虑,教育者也可以是书籍、展览等。
但就父母作为教育者而言,其各方面的作用都是最大的。因为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在孩子处于幼儿期时,接触的主要教育者就是父母,而这一时期又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树立孩子的自尊意识,让孩子得到尊重,学会尊重,并给予尊重。
01
被父母长期打击的孩子
都怎么样了?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九成受访者称被父母语言打击过#。
调查对象是2006名18~35周岁的青年,居然有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
而且45.4%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打击持续到中学。
那打击式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今真的到了验收的时候了。
高达59.7%的受访者认为打击式教育让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多少中国孩子,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
解释就是顶嘴;
沉默就是耍脾气;
哭就是矫情;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家的好;
反正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
可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的好吗?
还记得之前西安市一个小女孩跳楼身亡,只留下作业本上一句话的遗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原来,事发当天,女孩来不及写完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她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自责绝望之下,她选择终身一跃。
就像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攻击自己,除非他经历过不断被否定被攻击的童年。
02
打击教育,只会把孩子打趴
生活里经常会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
夸别人孩子时,父母张嘴就来,但到了自己孩子那里,总觉得要多敲打才对,不能让孩子飘了。
殊不知,你批评孩子什么,他就朝着批评的方向去发展。
193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研究小组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个孤儿,来进行一项实验。
实验的方式是不断打击这些孩子,只要他们开口说话,就指责他们说话结巴。
你猜怎么着?一段时间后,本来伶牙俐齿的孩子,变成了真正的结巴,并伴随一生!
一个当年参加测试的孩子,在74岁时知道了真相,痛苦不已,指责这个恶魔实验——
“你毁了我的一生,我也许会成为自然科学家、考古学家或总统。可是,我却成了一个可怜的结巴。”
孩子自信心和价值感完全依赖于周围人的评价,长期的打压只会让他们错误定位,以为自己就是这么差的人,更容易破罐破摔。
父母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话,会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怎样的人格。
更有甚者,会在日复一日地打击中埋下对父母的恨。
知乎有个提问“自杀是什么”,有个精辟的回答。
他说,小孩自杀,有一部分的心理,是报复。
跳下去的那一刻,是知道自己会伤害父母的。
孩子要用自己的命,换父母的痛哭流涕,换父母的输。
选择自杀,只因他们太过于弱小,没有其他方式惩罚父母。
只有通过这么极端的方式,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脆弱,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
03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我在养育两个娃的过程中,也险些犯了这样的错误。
我家哥哥做什么都很麻利,写起作业来从不用人催。而弟弟则是个慢性子,写作业速度跟他哥一比,老人就有话说了:二宝什么都好,就是太慢了,跟你哥学学。
几次之后,二宝的明显变化是,更慢了。
我赶紧找老人私下开了个会,跟他们说千万不要再说弟弟慢了,否则只会越来越慢。
我给弟弟准备了计时器,每天写作业让他给自己计个时间。这样既对时间有了概念,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我总是说:二宝真棒!今天比昨天快了1分钟!
这样的鼓励,让弟弟越来越专注,速度也明显提升上来了!
就像《正面管教》创始人德雷克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都会越来越好。
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的反馈,假如始终都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他会认为那就是事实。
甚至,他们会始终认为自己是被审视的一方,从而害怕权威,不懂得和权威者相处,不懂得主动索取,容易表现得唯唯诺诺。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包子性格,容易挨欺。
所以养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千万别吝啬你的赞赏。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童年的阴影会伴随一生吗?
其中一位匿名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妈妈从小到大没有夸过一句,有的只有无穷无尽的打击、贬低。
你考了第二,她说你没考第一。你考第一她说你英语没考好,你都考好了她说你不帮家里干活不听话,反正总要批评你一顿才行。
现在我问起来,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怕你骄傲。
至今我依然不敢高兴,不敢有成就感。
莫名就会情绪低落、不高兴、恐惧,即使知道我可以做好,依然恐惧。
感觉就像,你一高兴就有人抽你一鞭子,再高兴再抽,就再也不敢高兴了。
来自妈妈的打击,成为了这位网友一生难以愈合的伤口。
打击式的教育,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正是因为:不分情况的打击,只会让孩子产生低自尊感和自卑感,并且这种阴影会伴随一生,成为人生悲凉的底色。
成功如董卿,连续十三年主持春晚,成为大众眼中最优秀的主持之一。
在一次采访中,董卿谈到父亲童年对自己的苛刻,从不多讲一句赞美之词,依然历历在目,眼含泪光地说道:“很多人想象不到,我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原来父亲对她一贯进行打击式教育,吝惜对她的夸奖,曾对着她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所以,她事事变得要强,拿自己的“命”去拼,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功成名就之后,董卿心里的那个自卑角落,是终生未愈的痛和无法弥补的空洞。
就像苏珊·福沃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这样的痛,穷尽一生都无法治愈。
如果董卿的父亲能够及时鼓励她,那她的缺失感或许就能少一点。
另外,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内向,不自信时,可能没有想过:父母的一句夸奖,抵得上十句的唠叨和责骂。
童年时父母对孩子的认同与夸奖,成就孩子的幸福童年,奠定孩子丰盈的一生。
04
先做病人,再做医生
可是话又说回来,孩子岂不是说不得了?
当然不是。
许子东在最新一期的《圆桌派》里说过一句话,深以为然。
他说讨论问题,一定要先做病人,再做医生。
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再好不过了。
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去评价孩子的不足,只会加剧他们的挫败感。
和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洞察孩子犯错的原因,才能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例如之前我发过孩子阅读障碍的文章,有个姐妹半夜给我留言原来自己这么久都错怪孩子了,也没再强迫孩子了。
之后神奇的事发生了,自从和孩子讲了他可能阅读障碍这件事后,孩子居然更愿意花时间在阅读上。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长,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里的“温柔以待”不是一味的夸赞,这会演变成敷衍;更不是一味地挑错,这可能是一种控制和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体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潜力,帮孩子一起克服弱点和盲区。
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剧伤害,而是促进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容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小被爱,就是一辈子的铠甲。
父母的态度,藏着孩子的未来。
05
无条件的爱,为孩子提供幸福和勇气
“你爱你的孩子吗?”
“爱,谁不会爱自己的孩子呢?”
当他赌气离家出走时;
当他的试卷上出现29分时;
当他不学习、满口脏话、和你对着干时……
你能心平气和面对这些吗?
或许很多父母破口而出的应该是:“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只有孩子达到了,你才会爱他!
可真正的爱,从不需要交换。
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只有你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才能对你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的依赖。
综艺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第一期的家庭,父亲是哈佛学霸,母亲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
他们一起来到演播室倾诉养育孩子的焦虑:给孩子辅导作业,轮番上阵,最后以咆哮式终结辅导。
刚上初一,数学模拟考竟然是29分,班级倒数第一。
为了玩游戏情绪变得暴躁,可以六亲不认。
这对学霸父母在现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父亲还是哽咽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觉得这孩子,成绩再不好,这不是对我们的惩罚,而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
只有无条件对孩子发出爱的声音,才能让孩子放下叛逆的麟角,变成柔软洁白的棉花,吸收父母正确的教育理念。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这样交流:“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做这件事。”“虽然爸爸今天批评了你,但是爸爸永远爱你。”
这就是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所倡导的,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教育孩子。
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不仅仅是当好的父母。
“父母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破坏自尊教育’”。
教育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改正,而不是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要允许孩子“屡教不改”,因为价值观是自我建构的不是灌输的,“屡教不改”才是正常的认知过程。好的批评双方都是赢家,而不是一方得意洋洋,另一方垂头丧气,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梅州市校外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用"心"呵护心的健康!
联系方式:
薛老师:***********
地址:梅江区三角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楼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从该网站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